与一些经典传世电影相比,《摔跤吧!爸爸》也许算不上神作,但是它的品质和其中展现出来的电影精神,值得我们深思。
电影里,爸爸为了训练两个女儿,让女儿们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、跑步、锻炼、节食,甚至挑战生命极限;电影之外,这些演员们为了演好角色,也与专业摔跤手同吃同住同练习,甚至把自己锻炼成专业选手。
《摔跤吧!爸爸》取材于真实题材,原型故事的大女儿与电影中一样,是印度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摔跤选手,也是第一位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女摔跤手。受她的影响,印度成千上万个女孩开始从事摔跤这项运动。
影片中有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,两个女儿锻炼一段时间后不愿再服从爸爸,偷偷去参加朋友的婚礼。在她们向朋友抱怨时,14岁的新娘却羡慕地说:“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,至少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,生孩子洗衣做饭。”这一刻,两个女儿开始觉醒了,她们不再是被迫状态,而是有了自己的梦想,想去学摔跤,想赢得比赛,想去夺得冠军。爸爸的角色也由“压迫者”转变为“引导者”。
整部影片中,爸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为了女儿,爸爸与印度传统对抗的情节不胜枚举。可以说,如果爸爸不是那么坚持,成为世界冠军的女儿随时有可能被世俗的眼光所打垮。
在印度,男女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。与传统印度电影中漂亮聪慧、能歌善舞、被男性追求的传统形象不同,《摔跤吧!爸爸》中的吉塔和巴比塔赋予了印度女性更多人生的可能性。也因此在印度掀起了社会轰动效应。这部电影自去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以来,已获得34.5亿卢比的国内票房,且场场爆满,一票难求。
如果能通过一部影片改变更多女孩的人生,给予《摔跤吧!爸爸》再多的赞誉,也不为过。
其实,印度电影“通吃”中国甚至全球观众,《摔跤吧!爸爸》并非个案。《印度往事》荣获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,是当年亚洲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;2009年,英国导演拍摄的印度电影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》获第81届奥斯卡8项大奖,成为最大赢家;2015年,《我的个神啊》在全球市场刷新宝莱坞电影的历史票房纪录,是首部海外票房到1亿美元的印度电影……
免责声明: 本站资料及图片来源互联网文章,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